开学养正的《中华善字经》
开学养正的《中华善字经》赵献涛
作者:赵献涛
编辑:鹏予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尹飞鹏的《中华善字经》,发挥文艺产品在国民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上的引领作用,用三字经的艺术形式弘扬中华善文化,激励国人求善不厌,薪火相传。
旨在弘扬中华善文化的《善字经》建立在儒家性善论这样一个哲学基础之上。作为中国哲学重要一部分的人性论,不同时期有不同主张。荀子宣扬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人性分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上中下三等,圣人之性天生为善,斗筲之性天生为恶,中民之性经过教育才可为善。《善字经》采摘中国哲学苑地里的另一枝花朵——孟子性善论、王阳明“致良知”的人性论思想,用朗朗上口的语言化抽象为形象,变高深为平易。呼应《三字经》耳熟能详的“人之初、性本善”,《善字经》开门见山曰“善乃性,天地见”,即为儒家性善论的通俗化表达。“善源悯,发于怜。”“善是仁,爱无边。善为义,亘无限。善为礼,戾气敛。善为智,明者贤。”在这玲玲如振玉、累累如贯珠的心声心画中,响彻着孟子“四心”的性善论:人生来就有一种“不忍人之心”(同情心),善的根据之一就是“不忍人之心”;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天赋本性,为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之权舆:“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既然人性本善,人的不善之举何来?为人而不善,并不是因为人性不善,而是因为人没有把持住本性,所以人需要加强修养,葆存好天赋的四心。孟子这样一种加强修养的思想,《善字经》里呼应为“善是峰,要攀登。”清心寡欲、养浩然之气找回本性,求其放心,这绝非举手之易,恰如攀登高峰。如果时时反观并求诸自身天生具有的善,使得自身行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种知善致善的快乐也就是勇攀高峰的快乐。
《善字经》同样回荡着王阳明人性论的声音。“善恶分,守底线”“善是尺,量长短”这两句话分明回响着致良知学说的余音——人的本性就是人人都生来就有的分别是非善恶的良知。“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能够区分善恶的这个良知也就是《善字经》所谓分辨善恶的“底线”。我估计作者因为押韵的原因,将原先要表达的守良知、守本心,变成了具有隐喻色彩的“守底线”一词。“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判断是非取决于人的好恶情感,而这种好恶之情乃天生具有,明了是非也就是“尽了万事万变”。这句比较抽象的话被《善字经》恰到好处地表达为“善是尺,量长短”。将深邃的哲理化为平易的三字韵言,作者这样一种深入浅出的本领建立在对中国文化较为熟悉的基础上,因为有中国哲学作为背景,理丝有绪地提炼出来的《善字经》就显得思想较为精深。
《善字经》是较好地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成功范例。这种成功不仅体现在继承发扬儒家文化思想上,而且体现在它的艺术形式上。《善字经》做到了民族化,采用家喻户晓的《三字经》杂言诗的艺术形式。“三六杂言,出自篇什。”出自《诗经》的这种杂言诗形式的采用,使《善字经》民族形式具备、民族特色尽显,因为具有了这样一张“中华民族文化的身份证”,就为它四处旅行打开了方便之门,为它的传播、接受提供了艺术形式上的充分准备,借着杂言诗这张文化的面孔,使它可能成为“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咏之”的脍炙人口之作。《善字经》这种民族艺术形式,叠合了读者已有的阅读经验,唤起了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记忆,呼应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自于历史深处的召唤。《善字经》做到了大众化。三字一句的韵文,语句简短,音韵铿锵,便于记诵,便于传播到大众中去,这是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一种艺术形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中内容之一就是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善字经》是百花齐放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的花一朵,贴近但不迁就大众阅读能力,引导但不误导大众价值追求。《善字经》又是非常个人化的。“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三字经艺术形式的采用,是作者作为诗人一面为自己情性找到的适宜形式。模仿《三字经》者层出不穷,但深入人心能够做到家弦户诵者并不多见,《善字经》辞约意丰,朗朗上口,可见作者积学之富、炼字之精,尤见功力的是竟然一韵到底。一韵到底容易给人单调、板滞之感,写不好会让人觉得作者江郎才尽、死撑活撑,但绝不换韵的《善字经》读起来却没有胶柱鼓瑟的滞涩之感,反而觉得每一个韵脚都妥妥帖帖、不可更换,这确属不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种一韵到底,突破了原有《三字经》系列不断换韵的艺术规范,可以想见作者心营意造之际遣词造句、调兵遣将的推敲之苦、苦吟之乐。
援证古今、采摘经史的《善字经》从历史的长河中披沙拣金地打捞善文化,晶化为百句箴言,仿效老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言“体”——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探讨什么是善,下篇言“用”——在功能论的意义上阐发善的意义。行善的意义,简而言之就是能够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乃至助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为政善,盛世观”“为业善,人皆赞”“家风善,气象千”“积大善,德如山”“弘扬善,助梦圆”等。“三极彝训,其书曰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文心雕龙》)在这里,我们不必苛求《善字经》之“经”是否当得起《文心雕龙》所定义的“经”,想一想模仿《三字经》的诸如《地理三字经》等也以“经”来自称,“经”之义不妨做些宽泛理解。我也相信,作者《善字经》之命名,其本意也绝非要将自己的文化产品抬高到十三经之“经”的崇高地位。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语)吐纳自深的《善字经》名副其实地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了中华善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是“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良好读物。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的《善字经》是社会主义文艺,它的发扬光大必将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善字经》启发学习,培养正道,河润千里,嘉惠国人。
(作者为邯郸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北工程大学文法学院文学博士)